楚网

标题: 陆九渊与老莱子谁大?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四评(旧帖)


闲话荆门城市发展(十四)

                                                       陆九渊与老莱子谁大?




     近几年,荆门在文化舆论宣传上,对陆九渊的美化宣传远远超过了老莱子。陆九渊为荆门人做了好事,荆门人筑祠奉祀,始终没有忘记他。陆九渊必竟是一位心学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位岂能与道家始祖老莱子相提并论!

     老子和老莱子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司马迁在这个问题上都不敢下定论,今人谁敢下定论?如果今天我们用这两个人打文化品牌,老莱子的卖点远远超过了陆九渊。
     现在荆门人宣扬他的“孝隐”,抹煞了他“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的根本思想。老莱子既然为道家始祖,在道教中是神,就应该让他入主正殿接受香火,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对老莱山庄的作用要重新定位。
   “夏商周后无圣人”,“我乡乃老莱子故里”,是名附其实的“圣人之乡”。别人把“无”说成“有”,而荆门人常把“有”说成“无”!别人敢称自己是“帝王之都”,我们却不敢称“圣人之乡”!孔子曾来访之,楚王曾上门求之……
皆有史料啊


    象山本为儒释道三教之山,如今佛没了,再忽视其道,是抹煞象山蒙山)人文历史,也是矮化象山人文。

    老莱子,一张荆门人拿出去打的响的名片,荆门人用不好!
                                    老莱子隐居蒙山之争及其墓
                                              李勋明

     

    老莱子是我国古代着名哲学家、思家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生平史料记载甚少,留下很多悬念,故史学家争论较多,众说纷纭。随着历史名人对一个地方产生的文化与经济效应,近年来除了文化界关于老莱子和老子之争,一些地方又出现了老莱子隐居地“蒙山”之争,在湖南株州还出现了老莱子墓地。笔者综合相关蒙山及老莱子墓资料如下:

    关于老莱子隐居地“蒙山”,现在全国有六处。分别为山东省临沂市蒙山、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县蒙山、山西省太原市晋源蒙山、江西省新余蒙山、湖北荆门蒙山(象山)、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这六处蒙山都有老莱子“事迹”在传,但是实质内容不多,或传说,或学术之言,或牵强附会。有些地方文献自己对老莱子隐耕地作了否认,特别是四川、山西、广西蒙山更加缺乏老莱子遗迹佐证,这里不一一举例。

    山东鲁国之蒙山。《汉书·地理志》云:“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七》记载:“沂州,费县:蒙山在县西北八十里,楚老莱子所耕处。”蒙山,在春秋时属鲁国,即《左传·哀公十七年》“公会齐侯盟于蒙”之“蒙”,横跨平邑、蒙阴、费县、沂南四县,绵延一百五十里。但是有人认为,鲁蒙在战国时虽一度为楚国所有,而与楚郢都相距数千里,楚王不可能于千里外至鲁境求贤。从一些文献所指出的“至于江南而止”来看,鲁蒙也不似老莱子所居之蒙山。

    楚之萧蒙。《费县旧志资料汇编》第247页楚之萧蒙。此地原属于于宋国,为宋公子鲍之封地,后为楚国所占,在今安徽萧县一带。清乾隆《颍州府志》记载:“漆园城,在县河北三里,即旧蒙城,庄子为漆园吏在此。”今人李水海在《老莱子其人及其思想考述》一文中坚持此说,但多推断语。

    江西新余之蒙山。据明初学者梁寅考证,可能是春秋时老莱子隐居的蒙山。他在《蒙山赋》中说:《诗经》中的《鲁颂》上讲,鲁国拥有“龟蒙”(蒙山的最高峰),在“东海之地”;到周朝末年,鲁国被楚国吞并,原来属于鲁国的“龟蒙”归楚国管辖了;因此梁寅结论说:当时南北两个蒙山都归楚国管辖,故老莱子隐居的蒙山,可能是“东海之地”的“龟蒙”,也可能是新余蒙山。可见梁寅也难圆其说。

    湖北荆门楚之蒙山。是目前六处蒙山中老莱子遗迹最多的一处,其地理位置距楚都郢城仅一百余里,故荆门蒙山最合史料记载,亦合“楚王至门迎之”之理。《荆门州志》载:“周老莱子,性至孝,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杖木为床,蓍艾为席,葅芰为食,垦山播种。楚王至门迎之。遂去。至于江南而止,曰:‘乌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北宋熙宁年间,翰林学士彭乘知荆门军,于蒙山东麓疏浚顺泉,改“孝田”为“孝子田”。清乾隆八年荆门知州舒成龙再次疏导顺泉,修建老莱山庄,构筑 “孝隐亭”,题刻“顺泉”和“老莱子之位”。老莱山庄从此成为荆门历史上的"三台八景"之一。清同治八年州牧徐嘉禾又于老莱山庄修景莱别墅,并与名绅周瀚同写一题《景莱别墅记》分别刻石(现存龙泉中学白鹤亭)。荆门市政府于 1993年投资355万元重建老莱山庄,分主殿、侧殿和东、西门,殿内陈列"老莱子斑彩娱亲”、"孝感动天"等二十四孝的腊像。

   可见老莱子隐居地“蒙山”之争,不论从遗迹还是史料评析,荆门蒙山占绝对优势。

   关于株州老莱子墓,在株州炒的很热,株州一些有识之士和政协人大代表纷纷谏言重修老莱子墓。查株州相关资料,老莱子避居蒙山后迁徙南方,后不知其隐居何处,葬于何方?唐高祖、唐太宗和明太祖等均昭示寻找老莱子故居及墓庐。直至清康熙年间,长沙府在今株洲良都塅发现一石碑,经识篆者辨别为老莱子墓碑。乾隆四十六年,湘潭知县白瞡自一凌姓百姓手中赎回老莱子园,重修老莱子墓,并立“古孝子老莱子墓”石碑,距墓约1公里处建“莱子祠”,门联书“灵钟楚国,业继蒙山。”祠左嵌清同治十三年所立“莱子捐碑”,记载着历代民众捐资修墓情况。

    株洲工学院陈科华博士还撰写了一篇《老莱子墓及其对株洲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意义》,对老莱子墓、老莱子的事迹及思想进行了论证,并建议株洲市重修老莱子墓,增加旅游景点,提高株洲知名度。根据株洲车辆厂许盛梅先生的回忆,1955年他在市城建局规划科工作,参与了株洲第一个五年城市规划工作,曾经到过老莱子墓,当时墓地周围树林茂盛,古树参天,景色非常秀丽。由于建厂需要,老莱子墓被拆除。现存的惟一证物是光绪时期重修老莱子墓的一块石碑,该石碑“文革”时受损,现藏于荷塘区仙庾岭的仙庾庙内。老莱子墓修葺石碑。石碑长约2米,宽约0.5米,上面刻“重修莱子捐碑”,“清同治年”,“老莱子,楚人也,葬此地”等文字。目前,株洲正在仙庾岭 “仙庾胜境”重修老莱子墓、修建老莱子文化广场和老莱子庙等。

    关于老莱子和老子是否为一人?笔者认为司马迁生活在公元前约145年,老子生活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二人相距只有四百年左右,他也没有将这问题说清楚,只是本着“疑则传疑”的原则,在《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着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二千年后的今天谁又敢轻易妄断!荆门大学刘海章教授对老子研究较深,他在《郭店楚简平议》一书中考证 “老子、老莱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并认为“李耳、太史儋、老聃(聃,读音为儋)实为一人”,“老莱子以隐和孝着称于世,为荆门历史上第一文化名人”。

(, 下载次数: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