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网

标题: 特约记者行:荆沙解放日的记忆与缅怀


(, 下载次数: 0)

  1949年7月15日,沙市和荆州古城获得解放。这是一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历史时刻。

(, 下载次数: 0)

  这天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13兵团49军147师439团担任主攻沙市的任务,146师及145师433团完成对荆州城的包围。国民党军凭借防御工事,依托明碉暗堡负隅顽抗。我解放军在缺口子、太狮渊一线攻破土城防线,下午二时沙市解放。晚9时,荆州古城解放。7月17日,中共荆州地委、荆州专署及荆州军分区机关进驻荆州城,中共沙市市委、沙市市人民政府、沙市市警备司令部、沙市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进驻沙市市,分别展开各项接管工作。

(, 下载次数: 0)

  远去的70年,弹指一挥间,远去的70年,依然历历在目。庄严肃穆的沙市烈士陵园,安卧着解放沙市战斗中牺牲的英烈,逢年过节,特别是每年的9月30日烈士纪念日,这里都将举行各种悼念纪念活动,激励和鞭策我们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牢记使命,继续前行。

  功勋永铭的时刻,让我们忆起峥嵘岁月。古老的沙市中山路历经沧桑,风雨留痕。

(, 下载次数: 0)

  中山路上一条拥有青石板、青杨树的幽幽古巷。青阳巷,又名青杨巷,拥有一千七百年历史,始建于晋代,是沙市历史最为悠久的名巷。因原巷内种有许多青杨树而得名。巷内一栋两层楼的砖木结构老宅格外引人瞩目——青阳巷18号,沙市市革命遗址,文物保护单位。老宅虽斑驳破旧,但依然迎风挺立。六块木门呈对开式,楼上的挑檐拱出四十公分,简易阳台用百叶扇似的木框遮掩着,显得既神秘又通亮,灰布瓦盖顶,深灰色的土砖筑墙。

(, 下载次数: 0)

  1926年3月,中共湖北省党组织派共产党员方与钜到沙市从事革命活动,相继发展童世光、刘以成等4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中共沙市支部。4.12政变后,沙市成为鄂西农民暴动的指挥中心。

(, 下载次数: 0)

  革命遗址离江堤仅70米,江边杂草丛生,树木葱郁,且闹中取静,便于伪装,便于工作,也便于紧急情况下安全撤离。当年,房屋旧址是中共地下党员郑靜的私人住宅。抗战初期,中共沙市地下党组织曾在此举办党员训练班,王干青(解放后为江陵县第一任县长)曾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对沙市地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起过重大作用。门前曾公开悬挂“沙市阵地文化服务处”的招牌,并举行过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等活动。训练班还为当时中共江陵县委所领导的三湖地区抗日游击队输送过一批抗日骨干。

(, 下载次数: 0)

  永远铭记的时刻,让我们忆起人民的苦难。沙市中山路留有太多的历史印记,老天宝对面,原有一根“刺柱”,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人民的罪证。据记载,1940年6月8日,日军占领沙市后,将大湾至新建街口辟为军事区(俗称日化区),严禁中国人通行,实行“错走错杀”的野蛮政策。中国人一旦进入禁区,就有可能遭到抓捕杀害。中山路上一根水桶粗的电线杆,成为日军当众刺杀中国百姓的刑场,人称“刺柱”。

(, 下载次数: 0)

  1941年日军的大炮碾过中山路

  大湾中段一杂货铺老板为躲避战难连夜搬家,被日军抓住,鬼子将其全家老少11人全部绑在“刺柱”上,一一用刺刀捅死;荆沙地区抗日基干队员周东平、李桂林等15人被捕后,日本宪兵将他们捆吊在“刺柱”上,供新兵练刺刀,折磨致死……从1940年6月至1945年8月,共有2000多人遇难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市政府复制了“刺柱”,并在旁说明:“今模拟刺柱原形,作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沙市的见证……”,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下载次数: 0)

  荆州人民在街头庆祝解放跳起红绸舞

  永远铭记的时刻,让我们砥砺前行。70年过去了,荆州、湖北同全国一样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尽管前进路上面临的矛盾、困难、压力很多,但只要我们不忘初心,坚定信念,就一定会勇往直前,闯出新路,就一定会前途光明。荆州也会牢牢抓住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重要港口城市的机遇,努力打造“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秀美画卷,咬定发展不放松,一定能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

(, 下载次数: 0)

  沙市解放后解放军49军炮兵在中山公园操练时的合影(背景为锄云阁)






作者: 九头鸟    时间: 2019-7-12 12:14    [打印本页] 楚网 (https://www.chunews.com/)